“数字藏品”背后的风险隐患

眼下,数字藏品作为一种电子收藏品,颇受市场和收藏家青睐,在非遗、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“出圈”,但是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风险隐患。

首先,假冒数字藏品横行,群众财物易受损失。数字藏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的一种数字资产,具有唯一性、不可替代性、稀缺性等特征,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缺乏分辨能力等情况,将普通图片和视频冒充为数字藏品,导致群众上当受骗。

其次,不法分子投机炒作,市场价格波动较大。当前数字藏品监管机制还不健全,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、混乱状态,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自买自卖等方式,拉高数字藏品价格。一旦用户购买,最终往往无法高买高卖。

再次,市场尚未完全开放,正常流通难以保障。据了解,较多数字藏品玩家之所以购买数字藏品,主要认为未来具有较大升值空间。然而,我国数字藏品平台大多未开放二次交易,仅支持个人收藏使用或无偿转让,导致数字藏品流通受限,未来价值可能下降。

笔者认为,要降低数字藏品风险隐患,还需加大普法力度和完善监管规则。一方面,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公安、法院等部门应通过报纸、新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,向群众介绍数字藏品的特征、属性,同时,以案释法、以案警示,让群众了解数字藏品背后的诈骗陷阱。另一方面,应进一步明确、细化数字藏品市场的主体资质、发行模式、交易规则等,严厉打击假冒数字藏品行为,真正保护好群众的“钱袋子”。

评论